李靖
发表于 2008-9-17 13:19
59、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名雍,其父赵肃侯也是位比较有作为的君王。赵肃侯通过一系列手段,把魏国从一个超级强国削弱为一个普通的国家。赵肃侯刚去世,“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也就是这五个国家乘人之危,都派了近万人的部队以吊唁为名,来到赵国,想一举瓜分赵国。赵武灵王应对得当,稳定了局势,即位为君。
赵武灵王还清醒的认识到赵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争霸天下,在当时的诸侯国都纷纷自称为王时,赵武灵王就没有跟风,他说:“无其实,敢处其名乎!”
另外,赵武灵王还通过种种政治手段,为赵国赢得了相对平静的国际环境:他与韩国联姻,娶了韩国国公主为夫人;乘燕国内乱,派兵到韩国把燕国公子职接来,并护送他到燕国,帮助公子职登上了王位(燕昭王);又乘秦武王去世(秦武王可能是力气比较大,跟当时的大力士孟说比力气,“举龙文赤鼎”,结果膝盖断裂而死),派相辅赵固到燕国接回秦国公子赢稷,立为秦王(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很厉害,张仪就是他用起来的,这一点赵武灵王恐怕没想到)。
在搞好与各国的关系,为赵国赢得了时间的同时,赵武灵王开始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建立起一支极为强大的军队:赵国骑兵!
于是,赵武灵王灭掉了深入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夺取了楼烦、林胡的大片土地,即秦国北边的榆中、云中地区,对秦国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秦国的北边是防范最弱的地方)。并且从楼烦、林胡等游牧民族那里征召了大量士兵、马匹,扩充赵国骑兵的实力。可以说,当时赵国非常强大,成为唯一有实力跟秦国相抗衡的国家。
赵武灵王随后立太子赵何为王(赵惠文王),自称主父。赵武灵王的意图是,一方面可以让赵惠文王治理国家,自己带兵出征,扩张领土;另一方面,万一自己在征战中出现不测,赵国也不会发生动乱。这时的赵武灵王可谓是意气风发,他甚至化装成使者(赵武灵王逼秦国立赵国大夫楼缓为宰相,楼缓入秦,自己就化装成楼缓手下,一起入秦),进入秦国,考察秦国地形,观察秦国君臣,并有了从去中地区进攻秦国的想法。可以预见,要是一切能如赵武灵王所计,秦国很有可能被赵国一点点蚕食掉。
然而,赵武灵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赵国那些不支持变革的旧贵族们迅速围绕在他儿子周围,形成了一股极强的势力。赵惠文王成为了权力的中心,赵武灵王被驾空。于是,赵武灵王为夺回主导权,暗中支持他的大儿子赵章(赵章本来是太子,后来赵武灵王因为娶吴娃孟姚生下赵何,就改立赵何为太子)作乱,结果被赵惠文王连同赵国贵族打败,自己被围困在宫殿中三个多月,直到饿死。可怜一代英豪,竟落个如此下场。
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句话是毛主席在看《南史.梁高祖本纪》的时候所做的批语,在这里引用一下。)
風逍逍
发表于 2008-9-17 14:44
qq5 qq5 qq5
風逍逍
发表于 2008-9-17 14:44
越到后来,些的越妙~
cha23
发表于 2008-9-18 13:29
m9
李靖
发表于 2008-9-24 13:41
谢谢!qq22
李靖
发表于 2008-9-24 13:42
60、魏国可叹
纵观春秋战国历史,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要强大起来,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充分使用优秀的人才,二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
魏国在战国初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就是来自于改革与用人,而它的没落,也就缘于没能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更好地发掘、使用人才。
魏国的强大来源于他的开国之君魏文侯。魏文侯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国王,他“礼贤下士,收揽人才,遂开战国养士之风”。
魏文候任用法家的始祖李悝厉行改革、实行变法,比商鞅在秦国变法早了几十年。李悝作《法经》(商鞅入秦,就是带了《法经》),内分“盗经”、“贼经”、“囚法”、“捕法”等,以法来治理国家。由于“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样,在战国初期私有财产正逐步增多的社会现实中,保护了个人的私有财产,使治安得到治理,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确保了社会的稳定;李悝还采用“平籴法”,限定大米的价格,使米价稳定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就更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另外,魏文侯还任用乐羊子为将,攻取了中山,扩大了疆域;任用西门豹为邺城令,西门豹在邺城兴修水利,大大促进农业的发展;任用吴起守河西地区,吴起攻取了秦国五座城池,压制着秦国。于是,各地人才纷纷来投,当时魏国得人之盛诸候无出其右,引得各国纷纷效仿。由于魏文侯的改革和使用人才,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可惜的是,魏国地处中原地区,四周强国林立,要想一直保持强大下去,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实行变法,充分的使用人才。当然,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机遇是必不可少的。魏国令人扼腕的原因就在于,他不是没有获取人才、实行变法的机遇,而是他一而再的错失机遇。
先是魏文候的儿子魏武侯魏击,他即位后,想作用吴起为相,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当时魏相公叔座听说后,十分惊慌,为保住自己的位子,就设计把吴起赶走。吴起就到了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实行了变法。当然,公平的说,公叔座还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相国,在他的辅佐下,魏国的实力还是比较强大的。糟糕的事情在后头。
魏武侯去世后,魏惠王争位成功,得立。不过他的智慧可能也只仅限于争位,魏国就败落在他的手上。先看,他错过了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改革家商鞅。事情是这样的:三朝元老公叔座病得快死了,他去看望,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要求魏惠王“举国而听之”。可以想见,魏惠王这种榆木脑袋是听不进去的。公叔座一看魏惠王不置可否,就屏退左右,再劝魏惠王:“如果您不用商鞅,就请你把他杀了,以免为他国所用!”魏惠王象是看到了一个外星人一样,连忙离开公叔座出门,对人说:“公叔座病糊涂了,一会儿叫我用商鞅,一会儿又叫我把他杀了”。等到后来,商鞅在秦国大获成功,并带兵打败魏国后,这个家伙就大为叹惜:“悔不当初没听公叔座的话”。当然了,他肯定后悔没杀了商鞅,决不会想到要去用了商鞅。还有,魏惠王也用人,他任用庞涓,结果两次败于孙膑手下。
正是在魏惠王的统治下,魏国在内力、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国力就此衰退,沦为一个普通的国家。
执信堂
发表于 2008-9-24 13:47
以史鉴今,当有妙用qq5 qq5
千江月
发表于 2008-9-24 18:41
qq5
海鱼
发表于 2008-9-24 23:57
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風逍逍
发表于 2008-10-2 20:29
靖兄写出感觉了,越读越深,欣赏欣赏!
qq5
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