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醉石轩 于 2008-9-15 10:03 发表 
千兄能不能说说这批白的芙蓉,谢谢。
这批很有意思,不仅石头有意思,这个现象也很有意思。从出产到销售,让我们看到了从小农经济到计划经济的转变。
现在这种石头在市面上偶尔能见到,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曾经少量出产,但因当时有更好的石头,并不被重视。此次开采,是在极为保密的状态下进行,几个月后,矿脉开采完毕,才开始向大户推出,不散出。这个时间,有些奇怪的现象:1,你问山上的石农,大多数人不知道这种石头这一回事,听都没听说。2,以前没见过这石头,或者对芙蓉了解不深的普通寿山石从业者,甚至以为是汶洋石。
透过这种现象,我们会思考两个问题:1,这种计划性,是否将资源垄断化,并在以后的时间里,被其他矿主所效法。那么,大量的普通寿山石从业者将失去资源,并带来下游跟进的难度。这种情况,不知道是件好事还是坏事。
2,对于买卖的说法。我从来不赞同一个观点,所谓买的没有卖的精。在普通情况下,或许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在更高的层面上,这话应该反着讲!我们先用最庸俗最直接的结果来证明:这么多年来,谁赚的钱最多,藏家还是商家?答案不用我来说,大家都看的很明白。再从技术层面说说这个问题:举这次白芙蓉的事情,按道理山上的石农要很精的,但问题是:你见都没见过,还精个p!
别以为我举这个例子是个个案,我不会傻到用个案来证明什么。事实上,在寿山石收藏领域,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一个高层次的藏家,他可以见到几个大户或者所有大户的石头。而大户之间因为商业的原因,并不能彻底的沟通,从而失去对某颗石头定位的准确性,极易造成敝帚自珍或者漏宝的现象。所以就算顶级大户,对他的买家而言,他依然落在下风。
随着寿山石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大量外地藏家加入,引发大量寿山石精品的外流,这种现象的最终结果,就是产生很多的外地藏家。那么,新的情况来了,福州当地人,还凭什么拥有寿山石的话语权?
这是下一个话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