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984|回复: 251
收起左侧

中国美术馆国画精品-不断上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2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1963年6月,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明确了中国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地位及办馆性质。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廊榭围绕,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主楼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 ,一至五层楼共有17个展览厅,展览总面积8300平方米,展线总长2110米,其中一层9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达5100平方米,展线长1400米;三层5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2000平方米,展线长429米;五层3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1200平方米,展线长235米。1995年主楼后新建现代化藏品库,面积4100平方米。

   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0万余件,以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的作品为主,兼有明末、清代、民国初期艺术家的杰作。藏品主要为近现代美术精品,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品和重大美术展览获奖作品,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藏品中有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司徒乔、李可染、吴作人、叶浅予、罗工柳、吴冠中等艺术家的作品。此外还有外国美术作品千余件。1999年,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外国美术作品117件,包括4幅毕加索的油画。

   中国美术馆的事业蓬勃发展,得益于政府支持及文化部的直接领导,政府成立了专项收藏资金,为美术馆收藏艺术珍品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一些收藏家、艺术家们出自社会使命感和把艺术奉献大众的信念,向中国美术馆无私捐献,为中国美术馆藏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近年来,中国美术馆陆续接受了艺术家或家属捐赠的李平凡、刘迅、张仃、华君武、赵望云、唐一禾、滑田友、文楼、吴作人、靳尚谊、吴冠中等艺术家作品,馆藏品与日俱增。

   建馆40多年来,中国美术馆已举办数千场具有影响的各类美术展览及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作品展览。在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展览外,影响较大的国际展览有:“美国哈默藏画500年名作原件展”、“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毕加索绘画原作展”、“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展”、“罗丹艺术大展”、“夏加尔艺术大展”、“米罗东方精神艺术大展”、“奥地利国家博物馆藏品展”、“非洲艺术大展”、 “达利艺术大展”、 “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仲夏法兰西——北京”、 “俄罗斯艺术300年——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珍品展” (“2006中国俄罗斯年”重要展览之一)、“美国艺术三百年:适应与革新”、 “意大利艺术·意大利生活” (“2006中国意大利年”重要展览之一)、 “从提香到戈雅——普拉多博物馆藏艺术珍品展” (“2007年西班牙文化年”重要展览之一)。2008年举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打破了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的日参观量、月观众量和单项展览观众量三个记录,两个月内接待观众66万人次,中国美术馆已成为向大众实施美育的重要艺术殿堂。

   为把中国美术馆建成真正国际水准的国家现代美术博物馆,2002年5月,我馆开始对主楼实施改造装修工程。2003年5月竣工,展厅设施、灯光照明、楼宇自控、恒温恒湿、消防报警、安全监控系统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改造后的新馆运用了现代建筑的新技术,对传统格局加以扩展,为民族建筑文脉增添了新的内涵。2003年7月23日 ,正值建馆4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重新开放,引起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为适应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中国美术馆的扩建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与此同时,中国美术馆的各项改革工作也在进行中,继续实施“开门办馆”的策略,组成了中国美术馆顾问委员会、中国美术馆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馆策展委员会、中国美术馆收藏评鉴委员会、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小组;中国美术馆还将继续推进人事体制和分配机制的改革;继续加大收藏力度,丰富藏品种类;继续提高策划系列展、精品展的学术能力,打造国家美术馆品牌;继续强化公共教育职能,提高美术馆服务社会水平;继续盘活资源优势,开发延伸产业;继续加快建立“数字美术馆”和“流动美术馆”的进程。

   中国美术馆现任馆长范迪安,领导成员还有钱林祥、殷福、马书林、梁江。
W020080606496333072391.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仙图并书赋
作者: 王榖祥
创作年代:1559
规格:30×186cm
材质:绢本水墨设色
王榖祥(1501-1568),明代画家。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进士及第,官至吏部员外郎。在官场失意,弃官归里,入文徵明之门。擅画花鸟,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也工书法篆刻。用笔自如清新,顿挫有力,画面文人气息浓厚,具有一定寓意和古拙朴厚的妙趣。
    此卷卷前原题签写道“王吏部禄之抚宋人设色水仙”,画卷末款署“己未仲春毂祥写”,当是作于1559年,为晚岁仿南宋赵子固精品。绘怒放水仙四簇,聚散合宜,整卷结构犹如演出一出戏剧,或若吟诵一首诗词,起承转合天然巧成。卷首一簇主势偏左,自然引导视线前移,第二簇由三枝组成,其中一枝承接前簇,相互迎揖,有婉然羞涩之态,转而主枝端庄,左右开合,与第三簇形成画卷高潮,数朵水仙花争相斗艳,或俯、或侧、或全盛、或半开,一派盎然生意,掩映其后的两块湖石也呈扇状,姿态高古,其皱、涩质地与柔嫩花叶形成鲜明对比,各得其所,末簇舒展,花朵回首顾盼,楚楚可人,掩卷之时,若有不舍之感。画面勾勒精工,笔致细腻,设色浓艳而不乏文雅。王氏自己对此幅临仿之作甚为满意,卷后书《水仙花赋》长段,清代收藏家陆时化与其子陆愚卿也于尾跋长题,不断咏叹。
200904_wgx_sxtbsf.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云起蛰图
作者: 尤求
创作年代:1573
规格:89.5×28.8cm
材质:绢本水墨设色
尤求,生卒年不祥,约活动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字子求,号凤山。江苏苏州人,移居太仓。尤擅白描,工写山水,兼人物,学刘松年、钱舜举又擅仕女画,继仇英以名世。
    此图山色溟,风云变幻,天际有神龙显现,作升空状。龙首昂然,龙身隐现于云中,龙爪伸张,姿态劲健,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神秘感。山下桥上,有老丈、童子五人,仰望云端神龙现身,气氛生动。水榭内有三人,临窗眺望山间风云,似未发现神龙。构思巧妙,布局上下呼应,颇有生气。作者于山水、人物、麟龙,均有较深的功力,故能得心应手。画面右上题记“风云起蛰”,署款“万历纪元仲夏望日,长州尤求制”,万历纪元即公元1573年,诗堂有王世贞题诗一首,但似为两纸拼接,许是后世重装所为。此作曾经邓拓收藏,后捐献国家。
200904_yq_fyqzt.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洗象图
作者: 丁云鹏
创作年代:1588
规格:132×34.2cm
材质:绢本水墨设色
丁云鹏(1547-1628),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今属安徽)人。工画人物、佛像,得吴道子法,白描学李公麟,设色学钱选,以精工见长。兼工山水,亦善花卉,能诗。为明代著名人物画家。
    此作在窄长的竖形构图中,巧妙的安排了“童子洗象”场景,通过色彩的呼应、动作及神情的暗示性指向,将上下的山石、树木与中段的洗象、旁观有机地连缀起来,整个画面疏朗、明洁,透出高古静穆的气息。其中,人物与大象均以细谨线描精工勾勒,毫发毕生,且能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质感运用相应描法,各尽其态,尤以旁观菩萨(习惯上大家以其为文殊菩萨,但也有可能是普贤菩萨,因大象为普贤坐骑,待考)与天王最为精彩。菩萨线描轻柔飘动、婉转有致,天王线描则紧劲古健,辅以赋色分块,姿态上一雍容舒展、一威武警立;画面山石树木等配景则以略粗之笔勾写,浅淡青绿设色远追钱选,勾写形态取法文徵明,但不取其细而取其粗,在装饰造型中更显古拙。 以“扫象(洗象)”为主题的作品在晚明颇为流行,但其图像来源与依据,以及流行的原因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晚明有记载指出,“扫象”一题是在玩弄暧昧的双关语游戏:“扫象”意即“洗象”,但同时也有“扫相”之意。此类画题曾有几个版本归属于钱选名下,在丁氏传世作品中,也有数幅此类作品,作于1588年的《扫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与本幅较为接近,只是人物更为众多,洗象与旁观场景相对集中,相比之下,本幅作品更为文秀古雅,凸现丁氏白描功力之精湛,难怪董其昌赠“毫生馆”印章誉之。
200904_dyp_xxt.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竹石图
作者: 倪元璐
创作年代:1632
规格:165.4×47.8cm
材质:绢本水墨设色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上虞(今属浙江)人。熹宗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李自成克京师,自缢死。与黄道周为同榜,志同道合,交谊甚深。诗文为世所重,书画俱工,落墨超逸。善作竹石云山,喜用水墨生晕之法,苍润古雅,绕有风致。所画山皆峻突兀,林木则苍莽葱郁,皴法喜用大小劈斧,不屑描头画角。陶元藻评其画云:“倪以雄深高浑见魄力,徐(渭)以萧疏古淡见风神。”书工行草,秀逸有姿,《广艺舟双楫》称:“明人无不能行书者,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
    作为明室重臣,倪元璐随明代覆亡而壮烈殉节,气节颇为时人称道。其书名远高于画名,个性面貌相当强烈,书风属于奇崛的个性派,秦祖永评为“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康有为评为“新理异态尤多”,其结体横扁,字距较紧,章法行气纵肆,行距疏朗。由于书画贯通,在其所擅长的树石、梅竹作品中,笔墨富于浓郁的书法意趣。此幅绢本竹石即是如此,前景绘灵秀瘦透的太湖石,后穿插新发的劲健竹枝,石为面、枝为线、叶为点,在单纯、简化的布局中奏出高妙的节奏和韵律,加之以蹇涩矫健的书法行笔制造湖石古厚的质感,笔法形态由宽肥、湿润而至干渴、潦草,变化多端,显得苍劲而流利,竹枝中锋挺立,竹叶撇脱自如,偶尔斜出侧锋,又得神峻。在这样一幅简笔作品中,无论是从竹石姿态,还是画面所散发的笔墨气息,均可想见倪氏本人清健刚直的品节。
200904_nyl_zst.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猫石图
作者: 王维烈
创作年代:1638
规格:94×40.2cm
材质:绢本水墨设色
王维烈,生卒年不详。字无竞。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周之冕弟子。工画花鸟,笔致苍拙,落笔草草处,极有情趣。
    此作绘一猫弓身伏于危石之上,猫身纯以水墨粗线勾勒,几类于白描,笔致却相当疏放自然,略带凌厉之气;猫的面部甚是威风,重墨钩画五官,双目圆睁,如猛虎下山。有意思的是,猫所栖身的石块全以浓淡墨破染而就,饶有墨趣,并随猫势向左下倾倒,直扑画外。全画墨色变化丰富,显示王氏处理浓淡相破和善于用水的高超本领。结合画题,王氏此图似乎还寄有深意,“午月”即“五月”,为端午月份,猫石之后的艾蒿明确揭示了时节。端午画猫,可用来辟鼠,据清代黄汉所辑《猫苑》记:“吴小亭家藏王忘庵所画鸟猫图,自题十六字云,‘日危,宿危,炽尔杀机。鸟圆炯炯,鼠辈何知?’余按家香铁待诏,重午画钟馗,诗云:‘画猫日主金危危’,则知危日值危宿,画猫有灵。必兼金日者,金为白虎之神,忘庵句盖本乎此。”王氏猫石图也即此意。
200904_wwl_mst.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暮山凝紫图
作者: 蓝瑛
创作年代:1658
规格:181.2×57.7cm
材质:绢本水墨设色
蓝瑛(1585-约1666),字田叔,号蜨叟、石头陀、西湖山民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画山水,早年以摹古为主,宗法唐宋元诸家,尤以习元黄公望、明沈周最有心得,笔致工整细润,墨色清淡妍静。中年于传统的绘画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绘画面貌,笔墨苍劲雄浑,于疏简粗旷的线条组合中表现高峻突兀的江南葱郁之景。钱塘又称武林,后人将蓝瑛和从其学画的刘度、蓝孟、蓝深等合称“武林画派”。
    综观此作,为蓝瑛晚年典型风格:山石呈棱角分明的几何体,并繁复堆积,叠为大山;用笔沉敏快捷,笔线虽短小、破碎,却保持了笔碎而形整的一贯特点;构图上形成半边山石半边空的样式,造成气势逼人的雄壮格局。此幅图景几乎全集中于画面右侧,山脚林木参错枯硬,用笔沉雄古厚,红叶点点,勾圈活泼灵动,一持杖老者似仰首叹秋;树后掩映山亭楼阁,其后山体忽然陡耸,垒叠而上,夹有瀑泉数迭,最终形成飞泻之势,山势攀爬直上,显得格外峭拔;与右侧相比,左侧一片空阔,远山愈发显得低矮、逶迤。全画以赭色为主调,稍施花青,突现秋山之明洁,心绪之旷达。
200904_ly_msnzt.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仿董源溪山无尽图
作者: 恽寿平
创作年代:1687
规格:184.3×79.2cm
材质:绢本水墨设色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东园生。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他不应科举,卖画为生。善画山水,花卉。初画山水,笔墨秀峭,但不敌王翬;改作花卉,学徐崇嗣没骨法,而有所发展,色调清新,雅秀超逸,独开生面。后人把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四王、吴、恽”,亦称“清初六家”。他兼工诗、书,诗文清丽,书风秀朗。著有《瓯香馆集》、《南田诗钞》等。
    此图为恽寿平仿五代画家董源的一幅作品。董源是五代时期南派山水的代表,擅长以水墨或淡着色描写江南真山,溪谷汀岸,往往“出自胸臆”,“不为奇峭之笔”。此图以“S”型的构图和圆润工整的用笔表现了溪山高远和深远的风景,颇得董源画意。掩映其间的小桥、亭台和近景淡淡的着色点出了整幅画作平淡、朴实的意境。
200904_ysp_fdyxswjt.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仿黄公望山水
作者: 王原祁
创作年代:1695
规格:126×60.5cm
材质:绢本水墨设色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又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是王时敏的孙子。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供奉内廷,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登第后,专心画学。擅长山水、宗法元代黄公望,用笔沉着,功力深厚。亦善诗文和鉴定古今名画,与王时敏并称为“娄东派”,为清初六大家之一。著有《雨窗漫笔》等。
    作者崇尚黄公望,追求其笔墨韵味,讲究空灵洒脱,平淡天真,此图就是画家仿黄公望的一幅作品。图作重峦叠嶂,山势雄伟秀丽,岗阜错落。丛树郁郁葱葱,云雾环绕山间,飞瀑高挂,小桥曲岸,水榭山居,极富情趣。作品以高远法构图,由近及远,层次井然,用笔沉稳老练,设色颇具古意。
200904_wyq_fhgwss.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山客话图
作者: 华嵒
创作年代:1730
规格:186×100.7cm
材质:绢本水墨设色
华嵒(1682-1756),字秋岳,号新罗山人,又号布衣生,福建上杭人。出身于造纸工匠家庭,据说他青年时曾为景德镇绘过瓷画。长期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工人物、山水、花鸟、草虫,写生动物尤佳。画法远师马和之,近受陈洪绶、恽寿平影响。重视写生,创造力强,构思新颖,喜用粗笔、渴笔,半工半写,线条含蓄,如棉里针,画面简练,形象生动,风格清新、俊逸。诗书亦佳,有“三绝”之称。著有《离垢集》等。

    华嵒作画能大能小,小不拘谨,大不空洞。此图是华嵒作品中尺寸较大的一幅。以高远式构图描绘了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林木茂密,水流环绕,瀑布挂于山间,亭台散落溪岸的景致。所谓“深山客话”体现的是古代文人对自然的一种向往,在山水自然中畅谈,自然能得天地的智慧,修养身心。
200904_hy_sskht.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GMT+8, 2024-5-31 17: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